作者專欄
-
什么是“事實”?—唯物史觀何以“唯物”(之五)
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起點(認識起點),只能從“經驗事實”(即各種現象)出發。但是,馬克思主義的敘述起點(表達起點),則應當從“科學事實”出發——即從真相出發。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起點與敘述起點的區別在于:前者是指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對象起點”,后者是指馬克思主義敘述的“邏輯起點”。
-
趙磊:唯物史觀究竟是世界觀還是歷史觀?
有人說,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是“自然觀”的唯物主義,而不是“世界觀”的唯物主義。換言之,自然界并不包括“人類社會”,世界(宇宙)才包括人類社會。問題是,把人類排除在自然界的范圍之外,這樣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請問:難道人類社會不是自然界的產物么?難道人類社會不是自然界的從屬內容么?難道自然界是從屬于世界的組成部分么?難道宇宙與自然界不是同一個層級的概念么?
-
趙磊:唯物主義者為何會求助于觀念?
實踐的形式豐富多彩,從“社會存在”的維度講,實踐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問題是,若從“本體論”的維度追問,實踐在本質究竟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唯物史觀的回答很明確:實踐在本質上是“物質”的。很遺憾,學界很多人都是從“精神”層面來把握實踐的本質。我以為這是對實踐的嚴重誤讀。實踐的主體當然具有主觀能動性,但任何實踐都絕不是“隨心所欲”的活動,無一例外地都要受到客觀環境和客觀條件的制約。人的實踐是有前提的,人在實踐過程中所發揮的能動性是有范圍和限度的。總之,不論人們怎樣強調實踐所具有的“主觀性”特征,馬克思主義在邏輯上都不難證明:“實踐”這個范疇與“存在決定意識”的命題并不矛盾。
-
趙磊:唯心主義者能接受唯物史觀嗎
辯證唯物主義是唯物史觀的根基和源頭,唯物史觀是辯證唯物主義在歷史領域的展開和貫徹。換言之,唯物史觀的本體(“社會存在”),不過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本體(“物質”)在歷史領域的必然的邏輯結論。否認“物質第一性”,必然否認“社會存在第一性”。試問:一個在世界觀或自然觀上否認“物質決定精神”的人,能在歷史觀上堅信“存在決定意識”嗎?一個在世界觀上相信“精神決定物質”的人,能在歷史觀上反對“意識決定存在”嗎?
-
趙磊:“發展的觀點”是唯物史觀的核心嗎?
“發展的觀點”并不是唯物史觀的專利。唯物史觀與其它理論的根本區別在于:唯物史觀是用“社會存在”來解釋“社會意識”(簡稱“存在決定意識”),也就是用“唯物”的邏輯去解釋人類歷史的發展變化;而建立在唯心史觀基礎上的其它理論則有一個共同特征:用“社會意識”來解釋“社會存在”。
-
趙磊:不當傻子,學點常識
據說現在很多研究馬克思的學者,已經弄出了一個“馬克思學”。這個“學”的重大研究課題,就是處心積慮地去考證:馬克思與恩格斯互懟互毆,老年馬與青年馬不共戴天,馬克思自己擠兌自己……。這就像李零所說:“所謂馬克思學,‘鸞刀縷切空紛綸’,不但馬、恩后學與馬、恩作對,恩格斯與馬克思作對,就連馬克思自個兒,晚期與早期也作對。”
-
趙磊:資本主義黃昏的貓頭鷹
沃勒斯坦對必然性的定位,把自己與馬克思區別開來。雖然在這一點上,沃勒斯坦的確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但是對于正確把握資本主義歷史而言,他的世界體系理論無疑具有十分有益的參考價值。在沃勒斯坦看來,在平等的名義下維持著極度的不平等方面,它也是獨一無二的。然而,如同所有的歷史體系,現代世界體系將不可避免地畫上句號。500年來,擴張一直是它的生命線:在社會動蕩時期,適度的讓步可以通過向外擴張得到補償。今天,資本主義已經耗盡了擴張的空間。社會運動的壓力不可能在不威脅利潤最大化基本原則的情況下得到緩解。沃勒斯坦指出,當利潤下降時,工廠已經失去了“逃跑”的選擇權。
-
趙磊:馬克思的“價值轉型”始于何時?
馬克思關于“價值轉型”的邏輯起點,并不是始于《資本論》第三卷,而是始于第一卷。這個問題之所以有必要澄清,就在于學界通常認為,馬克思的“價值轉型”是在《資本論》第三卷才開始的。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雖然馬克思專門討論了市場價值向生產價格的變化,但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的“價值轉型”始于《資本論》第三卷。問題的要害在于,市場價值并非價值轉型的邏輯起點,勞動才是價值轉型的邏輯起點。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隨著價值形式、資本、剩余價值等范疇的出現和演化,馬克思為我們揭示了價值轉型的發生過程;在《資本論》第二卷中,從資本循環與周轉到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馬克思為我們揭示了價值轉型的深化過程;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隨著市場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以及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馬克思為我們揭示了價值轉型的定型過程。基于這樣的邏輯線索,本文批判性地討論了斯蒂德曼、鮑特基維茨等人在這個問題上對馬克思的誤讀。
-
趙磊:年輕人越來越不相信資本主義
2011年美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以及2018年法國的黃馬甲運動,其實就是資本主義信仰正在崩塌的一個側影。香港最近的動亂,背后無疑有著某種敵對勢力的做局和挑唆,意圖打壓遏制中國在世界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進程中的崛起;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缺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無所作為的結果。然而,“蒼蠅不叮無縫蛋”。從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看,香港的亂局也真實地反映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日益尖銳的現實。我們既要揭穿少數暴亂分子的險惡用心,旗幟鮮明、態度堅決地反對暴力、抵制暴力;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并把握動亂背后暴露出來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日益尖銳的歷史趨向。
-
察言觀行
-
趙磊:你我的差別不在智商
毛主席說:“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竊以為,這愚蠢和聰明與其說是“智商”,不如說是“境界”。人們常說某某“智商為零”。仔細想想,為零的不是智商,而是境界。
-
“效用價值論”批判——從“效用價值”的邏輯出發
在“邊際效用”論占據強勢話語的當下,澄清其在價值理論上的誤區,對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對“稀缺”“效用”“邊際效用”“自然力”以及“生產要素”等“效用價值”論的邏輯中介范疇分析表明:價值的高低不在于“稀缺”,而在于“勞動耗費”。因此“價值悖論”是一個偽問題,“無差異曲線”只能解釋價值的表象,“稀缺”的改變以及“邊際效用”趨于遞減,是人類勞動的必然結果。“要素價值論”雖然有精確的“數學量化”做依據,但用數學精確量化以后的現象仍然是現象,并未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質。
-
趙磊:“過期牛奶”打不倒馬克思
評價牛奶價值的不是“效用”,而是勞動。“效用”僅僅是牛奶價值的“物質前提”——馬克思把這個物質前提稱為“物質承擔者”。換言之,物品進入價值評價的入門資格是“效用”。沒有“效用”,物品談不上有什么“價值”。但是,有了“效用”,物品未必就有“價值”;“效用”很大,物品的“價值”未必很大。其實,效用很大的物品,“價值”很小甚至為零。
-
趙磊:“偽均衡“批判
市場經濟能否自動實現均衡的關鍵,在于供求失衡之后的經濟波動是“正反饋”還是“負反饋”。歷史證明,市場經濟走向“正反饋”的趨勢,乃是資本主義的常態。經濟危機的結果,就是通過“暴力去產能”使得失衡的市場供求被強制性地恢復均衡。離開“暴力”和“強制”的經濟危機來談“市場均衡”,只能是“偽均衡”。晚近以來,雖然“市場均衡”理論已經為很多學者所證偽,但這些證偽工作大多并沒有對“市場均衡”的基本邏輯提出反思。在本文中,筆者運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所導致的“有購買力的消費不足”理論,對市場經濟的“偽均衡”做出批判性的分析。最后,筆者進一步討論了“矛盾分析”與“均衡分析”的區別: 二者的區別不僅在于對矛盾狀態的定位不同,還在于二者的邏輯不同。換言之,“矛盾分析”是“辯證邏輯”的展開,而“均衡分析”則局限在“形式邏輯”里面兜圈子。
-
趙磊:禁止預報“明天有雨”,明天就不下雨啦?
把共產主義視為由“目的性”所決定的主觀目標,根源于“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對于“唯心主義”的認識論,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展開批判,給予揭露,而不應當保持沉默,更不應當跟著起哄。必須指出,馬克思主義從來也不否定“主觀能動性”的反作用。